《病牛》原文及译文_病牛全诗

《病牛》原文及译文
此诗中的牛,亦是诗人自喻。李纲官至宰相,他为官清正,反对媾和,力主抗金,并亲自率兵收复失地,但为投降派奸佞排挤,为相七十天即“谪居武昌”,次年又“移澧浦”,内心极为愤抑不平。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《病牛》原文及译文,欢迎阅读,希望大家能够喜欢。
原文:
李纲(宋代)
耕犁千亩实千箱,力尽筋疲谁复伤?
但得众生皆得饱,不辞羸病卧残阳。
译文:
李纲(宋代)的耕犁,千亩田里收下无数粮食,虽然劳作非常辛苦,力尽而筋疲,却没有人怜惜它劳苦负重的辛劳。但只要得到众生都能饱食,即使为难了病倒在残阳之下的人,也就不辞其劳,甘愿屈服。
(注:此译文系根据原文翻译而成,尽量忠实于原意)
赏析:
李纲的这首诗通过“力尽筋疲谁复伤”和“得众生皆得饱”的对比,表现了他虽劳苦不断却仍心甘情愿为众生着想的形象。诗中充满了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与关怀,尤其是对病牛(或其代表人物李纲)的刻画,更是通过形象生动的表现,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对民生、民生之人的关注与描绘,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的深切关怀和深厚的文学造诣。
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李纲作为国公,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国家独立、民族复兴的伟大抱负,更通过病牛的形象,表达了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与关怀。诗中“力尽筋疲”、“得众生皆得饱”的对比,体现了诗人将个人的劳作融入到对民生的关怀之中,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。
李纲的这首《病牛》,不仅是一部咏物诗,更是一曲感人于民生之歌。他的写意中,既描绘了牛儿的辛劳与艰难,也表达了他不辞强权、甘愿屈服于命运的人生态度,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态度和深厚情怀。
李纲的《病牛》诗作之所以之所以精妙,正是因为其深刻地观察到了民生之路上的现实困境。诗人以病牛的形象为载体,生动地描绘了牛儿的辛劳与艰难,同时也展现了他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与关怀。通过对“力尽筋疲”与“得众生皆得饱”的对仗,进一步增强了诗作的艺术感染力,也体现了李纲诗歌中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。
这首《病牛》不仅是一首咏物诗,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国诗篇。它的主题是围绕民生问题展开的,既关注了国家独立、民族复兴,也关心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。通过描绘李纲(或其代表人物)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国政、民计,诗作传递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力量,为后世传诵。
李纲的这首《病牛》不仅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,也体现了对民生问题的关注。它的主题深刻、内涵丰富,既是对个人奋斗精神的赞美,也是对民生困境的关注与关怀。整首诗语言简练,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力量和深刻的哲理思考,充分展现了李纲诗歌的独特魅力。
李纲的这首《病牛》,不仅是一首咏物诗,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国诗篇。它的主题是围绕民生问题展开的,既关注了国家独立、民族复兴,也关心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。通过对“力尽筋疲”与“得众生皆得饱”的对比,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的深切关怀和对自强不息精神的追求。
李纲的这首《病牛》不仅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人文情怀,也为后世传诵。它的主题深刻、内涵丰富,既是对个人奋斗精神的赞美,也是对民生困境的关注与关怀。
(注:以上仅为改写内容,未添加个人见解或文学加工)
李纲(1083年-1140年2月5日),北宋末、南宋初抗金名臣,民族英雄。字伯纪,号梁溪先生,祖籍福建邵武,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。